原标题:海口湿地?;ば薷唇怀隽裂凵鹁?/strong>
万物共栖 生生不息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日,??谖骱0队戳艘晃幌】汀乙患侗;ざ锊墅q。作为曾一度在我国绝迹的珍稀鸟类,彩鹮的现身在“观鸟圈”引发轰动,也成为海口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注脚。

近日,栗喉蜂虎在海口五源河下游的蜂虎?;ば∏稚?。记者石中华 摄
从昔日的“湿地疮疤”到如今的“城市绿肾”,??诮昀赐ü葱隆笆?”治理模式,让百里滨海、千顷红树、万亩田洋成为市民共享的生态空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A 湿地?;さ摹昂?谀J健?/font>
近日,我市湿地部门联合??诋z榃湿地研究所,组织志愿者对??谖逶春庸沂毓吧聊诘娜肭治镏帧勐毯苍搴痛笏i开展专项清理行动。与此同时,在美舍河、五源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人员沿河岸投放鱼笼,开展鱼类生态监测。
“自2018年起,受海口市湿地?;す芾碇行奈?,我们对美舍河、五源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焙?诋z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介绍,长期监测能够全面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生物多样性变化,并为政府部门制定?;ふ咛峁┛蒲б谰?。

金牛湖人工湿地已成花的海洋,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游玩。近日,一名小朋友欢快地奔跑在花丛中的栈道上。记者苏弼坤 摄
在三江湾湿地,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上,新栽种的红树苗冒出了嫩芽,长势喜人。中铁十二局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黄昌昌介绍,自2023年启动以来,三江湾新增红树林1600亩,生态修复成果逐步显现。
近年来,??诖葱绿剿鞒觥笆?”生态治理模式——美舍河通过“湿地+水体治理”打造美舍河生态廊道;五源河通过“湿地+水利工程+海岸带?;ぁ敝厮苋牒?谏低?;潭丰洋以“湿地+土地整治”拯救性?;ね蚰短镅笫?;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聚焦“湿地+红树林?;ぁ?。
湿地?;さ摹昂?谑导北澈螅侵贫却葱碌那苛χС?。??诮⒘巳轿?、多层次的湿地?;ぬ逑?,出台多项湿地法规制度,组建湿地?;ぷ椅被?,成立湿地保护协会等。目前,??谑刈苊婊?2202.38公顷,湿地率为13.32%,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で?、2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和45个湿地?;ば∏?。2018年,??诨衽蚴着适爻鞘小?/p>
务实的举措,让??谑爻晌鞘猩牧晾雒?。
2024年,??谑锌掌柿课染尤煜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2.7%,完成6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任务,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国控断面、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此外,??诔晌∈赘鋈蚴〖睹览龊M宓氖邢兀短?、河流入??诤徒逗S蚝Q罄卫硎迪至顺L?。
B 生态“户口簿”频添新成员
彩鹮的现身,是??谏纳频挠辛χっ鳌U庵衷弧吨泄粑6锖炱な椤放卸ㄎ衬诰5恼淝?,去年首现东寨港后,今年再度现身西海岸市区湿地。彩鹮通体黝黑,羽毛在阳光下呈现五彩金属光泽。“这是??谖骱0妒状渭锹嫉秸庵终湎∧窭唷!甭战樯?,彩鹮种群数量极为稀少,此次发现地点靠近市区,说明??谏肪吵中蚝?,生物多样化程度日益提高。

游客在位于骑楼老街的“源”博物馆内参观。记者康登淋 摄
近年来,海口通过湿地?;び胄薷吹却胧?,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新成员”登记在生态“户口簿”中。在??谖逶春庸沂毓?,国家二级?;ざ?、“中国最美小鸟”栗喉蜂虎已连续8年“落户”繁育?!拔颐翘崆拔浠⒎路敝车?,还新建了观鸟棚,既方便市民观赏,又能减少对繁殖的干扰?!毙阌⑶乇;す芾碇行闹魅卫罾鲅潘?。

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亲子家庭在踏青骑行。记者石中华 摄
监测数据显示,美舍河与五源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海南苏铁、水菜花、野生稻等珍稀植物种群生长良好;豹猫、海南睑虎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与城市和谐共生。美舍河的鸟类从2018年的91种增至如今的127种,鱼类从27种增至46种,蜻蜓从22种增至37种;五源河的鸟类从2018年的115种跃升至180种,鱼类从27种增至70种,蜻蜓从20种增至46种。
“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修复和保护力度增强,我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凸显?!焙?谑惺乇;す芾碇行淖酆峡瓶瞥の馐绨畋硎?,未来将继续完善湿地?;ぬ逑?,持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让更多物种在??谑乩铩鞍簿永忠怠保幌?。
C 沉浸式科普宣教兴起
当湿地与艺术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火花?4月16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办期间,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启幕。来自香港、内蒙古、厦门等地的艺术家们就地取材,运用芦苇、陶土等天然素材,通过装置艺术、AI影像和自然音乐等多元形式,创作出7组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与传统湿地科普宣教模式不同,五源河自然艺术季以艺术为媒介,以自然为舞台,唤起公众对自然的深层情感共鸣。海南师范大学学生钟善美认为,这种创新的科普形式让生态保护理念变得更加生动可感。
与此同时,沉浸式生态教育也在??诒榈乜āF锫ダ辖稚?,一座名为“源”的生态博物馆悄然落成,向市民游客展示??谑刂馈9菽谝宦ド柚昧恕昂0镀婀邸薄笆靥接摹薄坝炅置鼐场薄霸贫嘶ㄔ啊彼拇笊骨?,通过生态模型、多媒体互动、航拍影像等方式,带领观众开启从滨海到热带雨林的沉浸式生态之旅。
今年3月以来,??谑惺乜破战T盎疃中梗眯问蕉嘌氖乜破湛纬唐占案喽颓嗌倌?。目前,??谑乜破战T盎疃咽迪盅敖逃⑿⊙?、初中、高中教育全覆盖。

生态环境优美的??谕灞滩ㄍ蚯辏嫔嫌叙啬裣型バ挪?。记者石中华 摄
此外,??诨雇ü岣欢嘌闹魈饣疃?,持续深化公众对湿地生态的参与感与责任感?!拔颐敲磕甓蓟峤岷鲜厝铡⑹澜缁肪橙?、植树节等重要节点,在五源河组织开展湿地观鸟、水浮莲清理、植树造林等主题活动?!崩罾鲅沤樯?,2024年,秀英区累计开展生态宣传活动22场,参与人次1550余人。
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提供者。当彩鹮、栗喉蜂虎等珍稀物种频频亮相,当自然艺术季以诗意的方式唤醒公众生态意识,??谡庾适爻鞘姓匀找娑嘌亩参镂镏?,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记者 龙易强)
记者手记
?;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国家一级?;ざ锊墅q现身海口西海岸,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作出生动注解。珍禽的回归,不仅折射出海口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更彰显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凭借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诖葱鹿菇ā笆?”治理体系,在美舍河、五源河等区域实施差异化修复策略。通过立法保障、专家智库建设和?;ば崃?,形成覆盖全域的立体防护网络。系统性治理成效显著,湿地生态系统活力得以重现。
生态修复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诳吹某两娇破仗逑稻哂兄匾羰疽庖澹何逶春幼匀灰帐跫窘姥谌牍部占洌厣┪锕荽蛟炝⑻迦现【?,湿地科普进校园活动推动环保教育常态化……这些创新实践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让市民在艺术熏陶和科普学习中,建立起与自然界的深层次情感联结。
??诘氖乇;ば薷垂ぷ魇巧拿鹘ㄉ璧纳跤?,它证明了通过制度创新、生态治理和公众参与,人与自然可以实现和谐共生。未来,??诮绦鼗ず檬?,持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共建美好家园。(记者 龙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