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截至7月底海南累计人体器官捐献579例,他们用爱浇铸生命的丰碑
大爱无私让生命“接力”前行
日前,梁燕(化名)走进??诮鹋A牍暗暮D弦盘迤鞴倬柘渍呒湍钤埃皇驶ǚ旁谌颂迤鞴倬柘准湍畋?,随后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梁启镜”,低声呢喃着:“爸爸,我选择了您当初的选择,也做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希望女儿能永远成为您的骄傲?!?/p>

医护人员在海南省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宣誓,表达对捐献者的崇高敬意。(海南省红十字会供图)
死亡,是生命的结束,却也因为“人体器官捐献”而有了“新生”的意义。在海南,今年截至7月底已捐献人体器官73例,累计人体器官捐献579例。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海口金牛岭公园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他们的大爱善举,也被镌刻在所有人的心上。
为他人送上厚重的“生命礼物”
“以前就曾听舅舅提过,如果离开人世,他希望能捐出自己的器官,为别人送上最后的帮助。那时我只当他随便说说,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碧崞鹁司说睦肴ィ颂迤鞴倬柘字驹刚呒沂艉钕壬纳暨煅柿?。
侯先生回忆,今年6月初,舅舅罗先生在文昌家中突发急病,妻子和邻居连忙拨打120将他送至医院,却因病情太重未能挽回生命,“当时我们还在贵州老家,听到消息后马上赶到海南,但舅舅还是走了?!?/p>
很快,海南省红十字会的器官捐献协调员找到了侯先生及家人,尝试着向他们询问捐献器官的意向?;叵肫鹁司松霸峁跋刖璩銎鞴侔镏鹑恕保钕壬途寺栌爰胰松塘亢?,同意了捐献。“我们希望能让舅舅实现他最后的愿望,让他的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延续’?!焙钕壬?。
6月4日,罗先生捐献出一个肝、一对肾及一对眼角膜。据了解,罗先生捐献的器官符合移植条件,并匹配到了相应的受捐者。需要移植的患者收到了温暖而厚重的“生命礼物”,罗先生的夙愿也得以实现。
由于器官捐献需遵循“双盲原则”,罗先生的家人们不会知晓他的器官捐给了哪位患者?!安还苁芫枵呤撬?,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好好活下去,代替舅舅继续‘看’这个世界,享受生命的美好,也让我们的心中多一份慰藉。”侯先生说。

在??诮鹋A牍澳诘暮D鲜∫盘迤鞴倬柘渍呒湍钤?,工作人员与捐献者家属(右)在“生命永续”石碑前献花。记者苏弼坤 摄
人体器官(遗体)捐献是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生命、展现人性光辉、传递人间大爱的高尚事业。为纪念遗体和器官捐献者,让捐献者家属和广大群众能有一个悼念和缅怀的场所,海南省红十字会在??诮鹋A牍澳诮ㄉ枇撕D弦盘迤鞴倬柘渍呒湍钤埃盘迤鞴倬柘渍呖瘫裟?。2018年起,每年清明节前海南省红十字会都会举办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表达对捐献者的崇高敬意。
传承“火种”传递无私大爱
一例例人体器官捐献,带来的是一份份生命的“火种”,是一缕缕冲破黑暗的阳光。
8月13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床边,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回归到日常生活的祁清(化名)张开双臂去拥抱它:“我要带着两个人的心跳感受阳光的温暖,感受生命的美好?!?/p>
“3年前,我的心脏射血分数仅有27%,心跳达到每分钟220次,时常出现乏力、憋气、水肿等症状?!被匾淦鹪牟∏?,祁清满眼复杂,语调低沉。那时的他,几乎没有运动能力。
从家门口到小区门口,短短200米的距离,其他人只需要两分钟就能走完的路程,却成为祁清眼中“不可逾越的天堑”。而每晚迎来的频发的室速,也让他格外珍惜每一天。
“每一个艰难的夜晚过去后,望着拂晓的阳光,我都在想,阳光真好。”3年前,祁清的病程进入心脏衰竭的终末期,只能躺在病床上,等待能有一颗合适的心脏供体进行移植,让他获得“重生”。
2021年8月13日,在海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渴盼“新生”已久的祁清等到了匹配的供体,并顺利进行了移植手术。
“对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逼钋逅?,完成移植手术后,他清晰地感受到心脏有力地跳动。每一次“怦怦”的跳动声,都让他忍不住落泪,“是为生命得以延续而激动,也是为充满大爱的人体器官捐献者而感动?!?/p>
“我不知道这颗心脏来源于谁,但是能深刻感受到这颗心脏的活力,感受到捐献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祁清来说,人体器官捐献者奉献的善意和大爱,不仅挽救了他的生命,也挽救了他的家庭幸福,“传者承其志,我会带着传递给我的这份无私大爱,做好事,行善举。”
做好“摆渡人”托举生的希望
6月11日是第八个“中国器官捐献日”,三亚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杨亚锋在海南医科大学解剖楼,见证了海南第一例脑组织捐献。
“杨老师,您先回去休息吧?!薄拔业饶忝俏柘渍呋指匆湃菀琶埠笤倩厝?。”当晚,在解剖室内,杨亚锋和医护人员等鞠躬向捐献者致敬。术后,他又现场见证医护人员为捐献者恢复了遗容遗貌。当善后工作完成时,时钟已经指向了第二天凌晨2时。
“我们是生命的‘摆渡人’,必须为捐献者和受捐患者负责?!闭馐茄钛欠娑宰约旱囊?,也是他敬畏生命的态度。
6月11日晚,马女士在三亚因病去世。按照其遗愿,家人将她的脑组织、角膜、遗体全部捐献,用于医学研究和帮助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

捐献者家属手里拿着遗体组织器官捐献登记卡。记者石中华 摄
接到捐献者去世消息时,是当晚19时27分。杨亚锋立即奔赴医院,对接捐献相关事宜。脑组织捐献获取最佳时间是5个小时内,且只有??诓庞谢袢√跫?,考虑到时效问题,他立即联系海南医科大学安排车辆。当晚23时10分,抵达??诤?,他先后协调见证完成了马女士眼角膜、脑组织捐献获取,遗容遗貌恢复和遗体捐献。
协调一例例器官捐献,见证器官获取、做好器官捐献善后工作,是杨亚锋作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职责,也让他体会到人间冷暖。杨亚锋回忆,从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11年来,他也曾遭遇过不理解,“因为传统观念和习俗影响,器官捐献对于部分家属来说难以接受。”
器官捐献协调工作并非只有意愿征询这一项,杨亚锋还要协调完成人体器官捐献前评估、直系亲属人体器官同意捐献确认、组织默哀缅怀感恩捐献者、人体器官获取捐献见证、恢复遗体原貌、遗体火化、纪念碑刻名等善后工作。他必须认真、细致、冷静地处理好每一个细节。

在海南省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内,捐献者家属在“生命永续”石碑前缅怀亲人。记者苏弼坤 摄
“协调工作很复杂,每个人体器官捐献案例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常常需要仔细倾听捐献者家属的诉说,辨别各种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合力完成捐献?!蔽俗龊眯鞴ぷ?,多年来,杨亚锋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也习惯了随叫随到,“捐献者和家属做出了伟大的捐献决定,协调员就一定要做好服务,要让捐献者家属第一时间能联系上协调员,及时到达现场开展工作。”
“很多捐献者家属和我成了朋友,甚至有人专门来海南登记人体器官捐献意愿?!倍嗄昀?,杨亚锋的专业、细致也令他获得很多温情回忆,“作为一名‘摆渡人’,我将努力做好协调工作,为更多人托举生命的希望?!保钦哒糟?陈歆卓)
记者手记
点燃生命“火种” 用爱延续生命
如果死亡无法幸免,如何将“火种”传递,让生命“接力”前行?有一群人,在生命走到终点时,选择以器官捐献的方式,为在绝望中等待的人们点亮希望之光。
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是挽救垂危生命、弘扬人间大爱、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事业。近年来,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不断发展,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网显示,截至今年8月13日,我国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超过686万人,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4万余例,捐献器官16.7万余个,为一位又一位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送去希望。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促进器官捐献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由于传统观念和习俗影响,一些人对器官捐献存在误解和疑虑。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器官捐献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的流程和标准,消除疑虑和担忧。同时,广泛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和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器官捐献的行列中。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推动器官捐献事业发展的力量。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器官捐献事业更好地发展。让我们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传递人间大爱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多需要救助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让善意在人世间传递。(记者 陈歆卓)